刀郎《罗刹海市》全网爆红 骂人的歌为何一曲封神

这几天,可谓是全网狂欢。
中国传播学史上的又一经典案例横空出世。
刀郎粉丝纷纷表示,跟过年似的。

简单梳理时间线。
7月19日,刀郎新专辑《山歌寥哉》发布,其中《罗刹海市》《花妖》《镜行》《画壁》《翩翩》《画皮》都取自《聊斋志异》。
《聊斋志异》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之一,但原文是文言文,读起来可能略显晦涩难懂。
所以有人说现在没点文化真看不懂刀郎在说啥。
于是吃瓜群众们燃起了学习的热情,跟复习高考语文似的,逐字逐句的学习解读。
有人表示第一次看到给中文歌曲还要加解释的。

经过学习,大家忽然发现,这《罗刹海市》简直太牛逼了。看这歌词:
一丘河,一丘之貉。
苟苟营,蝇营狗苟。谐音梗。
勾栏从来扮高雅,自古公公好威名。
老粉嘴,半扇门,叉杆儿这些俚语又极尽讽刺。

尤其那一句“未曾开言先转腚”,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某个很火的歌手选秀节目。
于是大家很快认定,歌词内涵了那英,杨坤,汪峰,高晓松四位京圈人物。
因为这四位当年在不同场合都对刀郎的音乐给出过负面评价。
随后《罗刹海市》全网爆红。

全球播放量破80亿,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喜闻乐见的粉丝们这几天一波波不停歇的冲了那四位的抖音评论区,队形保持的还相当整齐,第一站那英,第二站杨坤,第三站汪峰,第四站高晓松。
现在那英评论区我刚刚看已经突破了700万。
自古评论出人才,吃瓜群众们这几天简直high翻了,各种玩梗,看热闹不嫌事大。

而娱乐圈多数人包括几位正主,至今缄默不语,一言不发。
只有少数几位演员在翻唱,似乎意有所指。
相声界曹云金在直播间一曲翻唱,15万人围观,郭德纲随后关闭评论。
戏曲界京剧,豫剧,花鼓,黄梅戏,苏州评弹等各种二创。
动物界“马户”和“又鸟”这两个新物种纷纷出动。
有律师在讨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,是否能起诉的法律意见。
有考古学派在挖掘“只有农民工才听刀郎”到底是不是原话的证据。
有聊斋学家给大家科普。
甚至某些灰色产业也开始盯上了这歌。

以上大概是这几天的时间线,我个人来说:

第一天听这歌,感觉很奇特,跟刀郎以前的作品都不太一样。
有点窦唯的仙气,还有点二手玫瑰的妖气。不是4/4拍也不是4/3拍,数了半天数不清。一查资料,哦,原来还有个8/7拍,复合拍。
看很多人都说这歌其实演唱难度很大。

第二天哎呀妈呀,太上头了,单曲循环了几十遍。
我当时就为自己迟了好几天才听到《罗刹海市》而深深自责。

第三天出门,又听到这熟悉上头的旋律,我以为我播放器没关,找了半天,发现原来是路边一位老大爷捧着手机,听的津津有味一副入迷的样子。
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。

就作品引发的轰动效应来讲,《罗刹海市》是一首史无前例的新歌。
目前看应该是超过了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和《西海情歌》,晋升刀郎一号代表作

这事儿很魔幻,刀郎不会说自己在骂人,那英他们也不敢说刀郎你就是在骂人,但是所有人都隐隐的有种感觉,刀郎骂了人。
“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”。让子弹飞一会吧。
粉丝们说:
创作权归你,解释权归我!
十年磨一刀,一刀斩四妖。
人们可太喜欢这种“复仇爽文”的剧本了!

假设刀郎真的在骂人,这歌词骂的又何止区区一个娱乐圈。
整个社会,古今中外,各行各业,哪里没有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之人?
对号入座。

新京报评论说:

反过来说,“复仇论”是假的,但公众对“复仇”的想象,却也反映了某种真实的情绪:流行乐坛需要像刀郎这样的声音,需要一首《罗刹海市》来荡涤心灵,欢迎刀郎归来,是因为人们对“以丑为美”的风气已经忍受太久了。

所以这次激发了这么多的共鸣。
而且这歌浑身都是梗的体质,真是太适合二创了。

这张新专辑里耐听的曲子还有不少。
比如《序曲》,只有四句歌词。

“一呼九野声慷慨”,神奇的预言了这张专辑的命运。
“犹记世人多悲苦”,我宁愿相信这种悲天悯人才是刀哥想表达的意思。

互联网塑造了一定程度的平权。
再微小的草根,只要你有特长,有积累,就一定可以被看见。
总体是利大于弊的,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杠杆。
假设回到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,刀郎还会翻红吗?
不,他那时可能连红的机会都没有。

曾经的唱片工业体系,进入web1.0时代后逐渐开始大厦崩塌。
国外也一样,Spotify也是惹了无数争议。
不过,当年的彩铃却给时代遭遇重创的唱片工业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

内地唱片工业的顶级操盘手,太合麦田的老大,绝对的牛人。当时就敏锐的发现了彩铃这个印钞机,逆转了公司命运。
当时第一首爆火的彩铃,恰恰就是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。
据说老大是京圈里最早听见刀郎的头一个,觉得这嗓子这唱法好久没听过了,为此特地跑新疆找刀郎喝了好几天酒。

当时李宇春,朴树,沙宝亮,叶蓓,阿朵等都在麦田旗下。
麦田的这个名字是老大的师弟高晓松取得,塞林格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。他们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兄弟。
后来高把传统唱片工业体系的崩塌,归结为“士大夫阶层”的失败,他认为,

刀郎代表的是劳动人民,而中国唱片业的核心是把持话语权的知识分子,试图以精良的制作引导大众,而刀郎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种引领的失败和社会的可笑。

这不就是所谓去中心化吗?

刀郎完全绕过了这套权威系统。
当年的巅峰时刻,彩铃下载量TOP5里,刀郎能独占其三。
没错,歌名估计大家也都猜出来了。
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《冲动的惩罚》《情人》

这三支神曲让刀郎无疑奠定了网络神曲和口水歌鼻祖的地位。
在他身后,是一批批爆火的“神曲天团”:
《老鼠爱大米》、《两只蝴蝶》、《那一夜》、《香水有毒》、《月亮之上》、《狼爱上羊》、《求佛》、《一万个理由》、《爱情买卖》、《不要再来伤害我》……
一首一首火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神曲,仿佛是在嘲弄那个古老唱片工业的挽歌。对于很多人,其中某段旋律总会触及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那段回忆。

当年《老鼠爱大米》当月下载量破600万,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,有人统计这一首歌可赚1.7亿。
这次有人已经估算,刀郎这张新专辑虽然免费,但仅凭《罗刹海市》这一首歌就可以赚8-10亿。
从CD到彩铃,再到短视频,音乐的载体换了几茬,但优秀的作品始终会脱颖而出。

而在那一代互联网“神曲系”歌手中,刀郎是少有的,爆红之后还在有硬核作品推出。
更难得的是,他作为一个音乐人对自己固有风格的不断突破,不断学习尝试新内容。
他似乎对创新有着某种更大的追求。

说到创新,做自媒体的小伙伴可能每天最头疼的就是选题了吧。
从0到1可真太难了,但收益也大哦。
看,迪士尼最值钱的就是它们家的IP。
米老鼠,漫威系列等无一不是经典。在全球收割了海量的人头税,满打满算也就约100年的积累。
而我们坐拥的,是五千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IP宝藏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《封神》再多来点呗。

再说到音乐创新,就不得不提一个跟刀郎很类似的人。
王洛宾先生。
有的年轻人或许没听说这位大神的名字,但你一定听过他的歌。
《达坂城的姑娘》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《掀起你的盖头来》《半个月亮爬上来》《青春舞曲》

一个北京人,一个四川人,先后在远离故乡的西部苍凉的天空下封神。
更巧的是,这两代西部歌王都引发过巨大争议。
王洛宾晚年传出和台湾知名作家三毛的忘年恋,次年三毛自杀身故。
假如放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,不知道老王要被喷成什么样。

王洛宾一生据统计,搜集整理编写了700多首西北地区的民歌,对中国西部民歌发扬全中国全世界做了突出的贡献。
这些成名作品有不少都写于1938年。
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搞抗日宣传和文化传承。
刀郎早期和王洛宾的创作方式几乎差不多,采风,民歌,民间传说,五声调式的运用等。

经常关注刀郎的朋友知道,这几年他的创作其实一直都没停止,2020年的时候还出了一张专辑《弹词话本》,是从昆曲,苏州评弹中取样,接着发了《世间的每个人》,然后是金刚经的《如是我闻》。
但为何3张专辑都没有引发《罗刹海市》这样的大范围关注?

这次的流量是三重叠加。
一个是这种瓜大家喜闻乐见。
二是短期经济低迷和对社会不公的抱怨需要一个宣泄口。
最后一个,国潮审美正在不可阻挡的复苏,这是长期趋势。
音乐可以是某种集体潜意识的载体,一旦被激发出来,这种能量有时候就是山呼海啸。

专辑的官方介绍这样说:

《山歌寥哉》是继《弹词话本》后,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,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。

这张专辑11首歌11个调,浓浓的中国风,还融合了雷鬼、布鲁斯、电子、民乐、说唱摇滚、戏腔,再加上慵懒散漫的混合拍子和和声,创新之大胆,无疑是当代华语乐坛的上乘之作。

我不是搞音乐专业的,不过作为一个普通听众我的直观感觉是:
以前没觉得东北二人转可以这么好听,听完《罗刹海市》我就会想多了解一下二人转。

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目前种种原因,都属于小众,很多都快断了传承,典型的如某些地方戏曲。
大家不是不喜欢,毕竟戏曲就是古代的流行音乐,一个性质的。只是:
一,了解的少,缺乏“破圈”吸引关注之作。
二,很多从业者抱持一个观点,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,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,必须原封不动的演。在现在这个年代无疑会失去活力,继而缺乏资本加持,继而更加没有专业的表演人才进入,形成了负反馈。

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活力,包括不限于书法,国画,戏剧,中医,民乐等,仅仅靠政府宣传支持肯定是不够的,要让民间艺人、爱好者和观众都参与进来。
比如川子唢呐,一把唢呐可以摇滚,可以电音,可以流行,还可以动漫。

那种上头的劲儿不由自主地就会吸引很多人自发的想学。

若真的能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里有如此取之不竭的宝藏可挖,刀郎的这10亿就有了千金买马骨的意思。
所以我们或许需要更多《罗刹海市》这样的传统文化“破圈”之作。
毕竟,
民间小调,雅俗共赏。
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

发表评论